淮阴工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
2020年05月30日 21:02 潘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要求,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党[2016] 58号)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苏委发〔2017〕6号)和校党委有关工作部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二、总体要求

1. 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院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必须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服务学院改革发展大局,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

2.抓好贯彻落实。统一党员干部思想行动,形成全院一盘棋的协同育人格局氛围。加强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统一思想认识;把握好思政工作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重视和加强思政“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强化责任落实,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全校合力育人格局。

三、主要内容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学院面、课程面、学生面、教师面的“四个面向”的育人长效机制。

(一)学院面

1.加强顶层设计,把握思想发展正确方向。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育人工作顶层设计、落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学院面、课程面、学生面、教师面的建设。设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开展。在学院党委、各党支部层面召开扩大学习会议,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握高校发展正确方向。

2.开设思政系列课程。组成讲师团,通过思政系列讲座、课程,努力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社会与个人,理想与实践四个关系角度来教育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四个正确认识”,即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树立与这个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勇于到城乡基层、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砥砺品格,建功立业,奉献社会,奉献人民,为社会有所担当;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肩负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把弘扬恩来精神落实到奉献中国的实际行动中,在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

3.学习恩来精神,培育新时代开山岛精神。加强学习恩来精神、开山岛阵地建设,组织师生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开山岛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深化学习活动,形成系列特色活动。将学恩来精神系列活动融入到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表率作用和教师言传身教,用系列活动培养有时代特点和建桥特色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课程面

1.强化核心价值,发挥思想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课程教学,调查研究学生的特点、内在需求,针对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回应,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注重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学,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举办优秀教师教学公开课展示活动。举办学生优秀社会实践成果展示活动,形成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在大学生中重点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加强对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2.挖掘隐性德育功能,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细化成为指标点,融入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现有的专业课、实践课中植入素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第一课堂的教育活动中,形成“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教师要根据课程性质选择可操作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并同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减少教师单向讲授,增加学生“手脑并重”的实践参与。通过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评价考核方式,使得“课程思政”取得显著的育人效果。

3.重视网络思想政治阵地建设。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表达方式,进行主题策划、内容重构和形式再造,制作和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内容产品。贯彻落实学院党委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着力加强校园网站、党建e家等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建设,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用正确舆论引导学生。

4.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补充,发挥好第三课堂(网络课堂)作用,构建全程育人格局。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党团组织建设、班级社团活动等方式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最大化。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网络课堂)的育人功能,积极发挥“三位一体”育人格局,调动专业导师、辅导员和学生主体的力量合力育人。

(三)教师面

1.强化思想引领,牢筑思政工作的思想堡垒。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在高校工作中的根本性地位,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相结合的有效路径,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四个统一”原则,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使教师自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筑牢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明确教师党支部的设置组成、职责要求及组织生活、理论学习的次数、内容、形式;选齐配强党支部书记,定期对党支部具体工作进行评议。充分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主体作用。严格“三会一课”制度,健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

3.以深化综合改革为抓手,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二级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任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政治立场、立德树人表现作为教师聘用考核先置要求。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系统中的专业导师职责,明确要求每学期专业导师的“规定动作”,确保普遍性与规范性。结合综合改革的目标,明确各二级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具体任务,在绩效中体现倾斜。

4.打造四个辅导员专业化工作坊。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引领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四个专业化工作坊即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团建设工作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坊、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坊。引导辅导员在完成岗位工作的基础上,对专业化领域某一方向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形成一批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从而进一步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5.构建三全员育人模式,提高全体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充分发挥好“两个主任”(系主任、学工办主任)和“三位一体”中辅导员、班主任助理、专业导师合力育人作用。号召教师将个人发展和利益融入到学院整体发展中去,引导学院教学、管理、服务的各岗位画好“同心圆”。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示范性、责任心,关注社会现实,在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关注学生思想实际,重视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四)学生面

1.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抓好党员教育管理,严格党员预备期培养考察,发挥好入党积极分子、建党对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尤其在校风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2.打造品牌项目,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内涵。巩固我院德育实践成果,打造新时期文化育人品牌。通过志愿服务、新生开学第一课等,充分挖掘校训文化精神,提升校训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校训精神在每位新生中入脑、入心。

3.创新实践平台项目,构建实践育人格局。全面开展新生锻造营活动,让新生熟悉校园新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邀请优秀校友举办讲座,让学生能提早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通过服务体验、激励讲座、薪火相传等营队课程设计,拓展新生学习能力,培养一批新生骨干学生队伍,发挥引领作用。继续做好春招学生的管理工作,使其充分把握好时间,早一步规划大学生活。加强对学术型社团的指导,挖掘扶植一批优秀学术型社团,实现第二课堂学术型社团专业全覆盖。

4.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推进全方位育人格局。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学业困难的学生实行“精准帮扶”,践行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利用学习档、决策档提供的学生信息与资助信息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教育,尤其是中西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等。把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查找学生不满意的地方及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才与学院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完善领导体制。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2.强化责任落实。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和党内监督工作等三大主体责任,明确责任主体,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3.健全考核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思想工作评价体系,将学院落实思政工作考评情况纳入学院综合改革考评体系中。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估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淮阴工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江苏省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北园11号楼   电话:0517-83591046 邮编:2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