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友介绍

朱喜华,男,中共党员,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2019年底开始援疆,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他是一名85后的年轻干部,2008年作为江苏省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来到自己的家乡当起了村官,他一步一个脚印,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副书记、书记,2015年被纳入江苏省委选调生管理,2016年被选为副镇长,每到一个岗位他总是认真负责,既善于群众工作,又能攻坚克难,受到了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先后获得昆山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昆山市民主法治先进个人、苏州市优秀大学生村官、昆山市十佳大学生村官、新疆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先进个人、克州前指争做吴登云式援疆干部人才先进个人、阿图什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
2、校友事迹
用真心换民心,老百姓翘起了大拇指
“真诚”是朱喜华带领班子成员为民办事、凝聚民心的一大法宝。面对农村说小不小的事情、说简单却也复杂的情况,他总是站在群众的角度想,把话说到心坎里,把事做到实在处,用“真心”换得“民心”。
“尊重”是村“两委”班子凝聚民心的又一法宝。村里的很多老党员、老干部在群众中具有很好的威信,朱喜华经常请他们参与村内矛盾处理及群众意见收集等工作,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2011年底组织上选派他担任锦溪镇镇中村——卫星村的党支部书记,这个村庄外来人口多,又是围绕着整个古镇区,社情复杂,刚到任时,村里好多党员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虽说是本村人,但是从一名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一名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还是需要靠业绩来说话,他就暗自下决心“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他经常向村里老同志学习处理农村工作的经验,常常到其他先进村去取经。他积极组织村里的干部群众参与“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三星级康居村”的创建工作,各项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并取得良好成效,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2013年7月,他又迎来了一次新的考验,组织上决定将他调任另一个经济薄弱村——周家浜村当支部书记,周家浜村在上世纪90年代也是镇上的明星村,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时代发展,当时的周家浜村不管是集体经济收入还是村容村貌都远远落后于其他村,为此,他始终走在工作的第一线,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走村入户,迅速理清了村集体资产情况,承包合同情况,收入来源等等,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党员会议,一起议出了一套符合周家浜村实际的三年发展规划,通过努力,2016年末村级总资产比2012年末增加540多万元,村级集体收入达到了511.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1671元。
担当作为、攻坚克难,让组织放心
“担当”是他履职的首要前提。面对需要协调的工作,他总是不遗余力的跑上级部门、兄弟单位和一线现场。时时处处想着要是把这个问题在他的层面解决那就可以多为下属和老百姓做点好事。
“勤奋”是他尽责的重要保证。他总是总结和创新不分离,每天提早半小时到办公室梳理上一天的工作情况和新一天的工作重点,常常利用晚上时间签阅文件和资料。在三年多时间里周六肯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2016年6月他被选为锦溪镇的副镇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虽然农业农村工作繁琐枯燥,虽然安全生产和环保工作要求严格,精神压力大,但他总是精神满满,充满乐观,他常说:“对待老百姓的诉求,合理的要解决到位、不合理的要解释到位,不能置之不理,一推了之”。他的电话是完全公开的,三年多时间里平均每天都能接上10个以上老百姓的电话,他总是耐心解释,推心置腹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赞誉。
“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谁做的好或者做的不好,他们很清楚,他对待老百姓的事总是当自己的事在办,所以老百姓都为他点赞”。三联村的王英书记这样评价这位年轻分管领导。
2018年12月,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和安全环保工作,镇党委政府决定拆除狭港村、南前村区域内50多家存在了20多年的木器加工企业,他和其他同事在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详细指导拆除补偿政策、拆除方案以及安全稳定保障方案,耐心接待上访企业主,强力推进整体拆除工作,晚上开会,白天现场,在30多天时间里完成了这次攻坚克难任务,做到了让企业主满意、老百姓高兴。

万里援疆,践行使命初心
2020年初远离家乡和亲人,怀着满腔热情,远赴新疆克州阿图什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为期三年的援疆工作。一年来,他说道:“援疆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想到当地百姓幸福的笑脸,却又是成就感满满”。
刚到阿图什的时候,一直在江南水乡生活、学习、工作的他还不适应,干燥的空气让他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留鼻血;由于水土不服,还让他上吐下泻,发高烧;夜间失眠成为常态。突然,他发现援疆好艰难啊!但是当他看到其他援疆同志干事创业的热情,当地干部带领群众的脱贫攻坚的韧劲,贫困户渴望致富的盼劲,他一点点克服困难,融入到阿图什市的田间地头,一年多了,他完全适应了阿图什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现在,他常说:“我是新疆阿图什人”。

让老百姓的农产品越销越远
阿图什气候、环境、土壤适合无花果生长,因此,素有“中国无花果之乡”的美称。每年产量有4000多吨,往年都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使得农副产品销售的通路异常困难,“不能让农民的无花果烂在地里。”就是这个一个简单而又坚定的想法,他在收获季节来临前,来到联系的阿孜汗村田间地头、来到种植面积大的农民家里、来到无花果加工的专业合作社,与农户、驻村干部、乡干部一起商量对策,语言不通请翻译、没翻译用手势,一开始去的时候都需要乡干部、村干部带,后来熟悉了,时常看到他一个人的身影在老百姓家穿梭。渐渐地村上的农户大部分认识了这个援疆小伙子,他们或许叫不出他的名字,但是一看到他来都会热情地迎上去,因为他是来帮助他们想办法卖无花果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他向援疆工作组张峰书记汇报了无花果售卖情况,张书记很支持,很重视,连续几天一起下村商讨方案,最后形成了处置方案,妥善地解决了无花果滞销问题。
阿图什的木纳格葡萄、柯尔克孜羊都是群众心中的好东西,老百姓致富的拳头产品,怎样使产品销出去,让货品变成财富是这个西部边陲地区农民一直期盼的。昆山是百强县第一,人流量大,消费能力强,能不能在昆山开设一家专门销售阿图什乃至克州、新疆农副产品的专卖店,帮助当地把农副产品销出去?这个想法他及时向工作组汇报,大家经过研究认为可行,于是马不停蹄,他一次次与阿图什相关职能部门,第三方平台,昆山后方沟通,寻找最优方案。由于是首次尝试,他还组织货源飞跃万里参加海峡两岸(昆山)农产品展销会,投石问路,不曾想,展销会上亮起一道美丽边塞风景线,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随即,在工作组领导、昆山后方的支持下昆山首家援疆商店“遇见新疆”在昆山人气旺盛的万象汇开业了,截止目前已经销售新疆农副产品近1000万元,昆山的老百姓也能吃到木纳格葡萄、柯尔克孜羊了。
让老百姓的致富路越来越宽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也是此次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喜华在锦溪镇工作的时候当过村党支部书记和农村分管干部,参与建设过美丽村庄。工作组分工他牵头美丽村庄建设工作,他在工作组的领导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调研、反复研究,最后经工作组报市委同意形成了阿孜汗村改造方案。在推进改造过程中,他每天都会到现场协调,因为乡村改造涉及家家户户,群众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套用,没有教课书般标准的答案。
艾拉·赛买提在家经营着小餐厅,不过不管是硬件条件还是环境卫生都不尽人意,这家店又是在整个改造的主入口,不改造就达不到效果,一开始上门沟通,艾拉·赛买提很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现在每天都有1000多元的收入,一家7口人日子过得很舒心,要是改造就得停止营业2个多月时间,而且目前这个村里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的环境,大家也都满意。面对改造第一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晚上和工作组的张峰书记、分管建设的陆征东同志汇报,两位同事一起给他出主意,第二天他又去村里商量,然后再去艾拉·赛买提家做解释工作,一连几天,终于艾拉·赛买提被他们的韧劲和为老百姓办事的真诚感动了,最后说“我就是不赚钱也要支持他们援疆的干部改造我们村,他们确确实实是来帮助我们的”。如今,艾拉·赛买提家小餐厅改造一新有着浓郁的新疆特色,生意也比之前火爆,现在和朱喜华成了好朋友,村上哪家不愿意配合改造,总会和他一起去做工作,既当翻译又是群众工作好帮手。
阿孜汗村维吾尔语的意思就是迷宫,村内道路纵横交错,无花果园一家挨着一家,而且都在后院,要是能连起来打开来,使大家能够走进去采摘有多好?张峰书记带着他和陆征东以及乡村干部一起,走进了茂盛的无花果园,点面结合、因地制宜,在尽量不影响农户的情况下,一条1.8公里长的木栈道铺设完成了。吐尔逊·艾再孜家经营着一家家庭民宿,木栈道一建成他们就觅到了商机,想在自家地里建个火锅店,很好的想法,照理应该全力支持,但是朱喜华发现了问题,他们想把店建在一块空地上,可是这地是农地,不能建设。吐尔逊·艾再孜很不理解,自家的地怎么不能呢?面对的疑问,他找来了村干部,一起向他解释了国家的国土政策,同时又帮他想其他办法,如今在他哥哥家的地方已经开始谋划一起开火锅店的事宜了。
3、校友赠语
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学会从容,保持一颗健康向上的心、一种怡然自得的度、一个活出真性的意、一种活得潇洒的容、一片泰然自若的情!淡定于心,从容于行,踏实做事,方正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