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5年10月11日 13:12  

淮阴工学院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Major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专业英文名称)

专业代码:0854

一、专业类别概况

电子信息专业类别主要涉及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光电信息工程、智能检测与信号处理、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与工程6个方向。主要围绕电子电路、光电信息、大数据、软件和人工智能等地方特色产业,开展软硬协同设计、光电智能检测、数据挖掘、软件和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方向研究工作,培养具有电子信息行业相关产品研究与开发、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实践创新型人才,服务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培养目标及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瞄准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电子信息行业相关产品研究与开发、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具体培养要求如下: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 具有坚实的电子信息专业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电子信息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从事电子信息行业相关产品研究与开发、技术开发与应用、技术攻关与改造的能力。

3. 具有团队合作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胜任电子信息行业领域内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开发、生产控制等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

4. 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和电子信息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和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5.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电子信息类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与国际同行交流的能力。

三、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

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学习年限25年。电子信息专业主要方向为:

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聚焦智慧交通、新能源电网等领域中的嵌入式边缘计算终端,依托省湖泊遥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研究软硬件系统设计、智能体分布式协同、云边协同等技术。

2.光电信息工程

面向智慧农业、环境监测、智能医疗等重大领域,依托省医用材料及高端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省新型光电功能材料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传统光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

3.智能检测与信号处理

围绕智能制造领域的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检测和智能控制方向,依托淮安市人工智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自主无人系统、智能传感器、嵌入式算法。

4.计算机技术

聚焦交通装备、新能源电网、盐化工过程控制等领域,研究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智能感知与计算、可信固件设计、信息与网络安全等计算机应用技术。

5.人工智能

服务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应用,研究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交通要素检测与语义分割、交通视频目标跟踪、车路协同辅助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


6.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面向电商数字经济、物流运输、工业制造等产业数据赋能应用,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的用户行为分析和推荐、大模型的语义理解、基于大数据的生产过程优化控制、基于区块链的大数据安全等技术。

四、培养方式

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模块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1. 课程学习严格按照培养计划执行,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校内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在校内或企业开展。

2. 专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为6个月,不具有2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为1年。

3.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须有较明确的职业(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研究生应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完成学位论文,提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积极与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形成高效的运行管理体系与合作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

5. 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双导师制,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校内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进行专业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等工作,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校外导师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指导研究生进行校外专业实践。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专业硕士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在申请专业硕士学位时,取得的总学分应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16学分,非学位课(专业技术课和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环节8学分。转专业入学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补修本专业2-3门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学分,且补修成绩须达到考核要求(60/百分制)。

2.课程设置

课程类型

课程编号

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学期

考核方式

学分

要求

备注

学位课

S12170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与实践

32

2

1

考试

8


S1217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1

考试

S1214003

英语

48

3

1

考试

S1206001

工程伦理

32

2

1

考试

S2212001

高等工程数学

64

4

1

考试

8

S2203002

机器学习

32

2

1

考试

S2203003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

32

2

1

考试

非学位课

S3203001

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

16

1

2

考查

≥1

人文素

质课程

S3203002

科技论文写作

16

1

2

考查

S3203003

科技文献检索与阅读

16

1

2

考查

S3203004

创新创业活动

16

1

2

考查

≥1

创新创

业活动

S3217001

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

16

1

2

考查


S4203001

微波技术与天线

32

2

2

考试

≥6


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


2.光电信息

工程

3.智能检测与信号处理

S4203002

Verilog与数字系统设计&

32

2

2

考试

S4203003

CMOS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32

2

2

考试

S4203004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32

2

2

考试

S4203005

射频识别原理与应用

32

2

2

考试

S4203006

嵌入式处理器与应用&

32

2

2

考试

S4203007

现代光谱分析技术

32

2

2

考试

S4203008

信号检测与估计

32

2

2

考试

S4203009

现代光学信息处理技术导论&

32

2

2

考试

S4203010

传感器原理与技术&

32

2

2

考试

S4203011

高等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32

2

2

考试

S4203012

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技术&

32

2

2

考试

S4204401

高级算法设计与分析

32

2

2

考试

≥6

4.计算机技术

S4204402

软件体系结构

32

2

2

考试

S4204403

网络安全技术

32

2

2

考试

S4204404

嵌入式系统设计

32

2

2

考试

S4204502

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

32

2

2

考试

≥6

5.人工智能

S4204506

数据挖掘

32

2

2

考试

S4204507

自然语言处理

32

2

2

考试

S4204508

高级人工智能技术

32

2

2

考试

S4204601

云计算与大数据

32

2

2

考试

≥6

6.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S4204602

并行处理与体系结构

32

2

2

考试

S4204603

高级数据库技术

32

2

2

考试

S4204604

大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

32

2

2

考试

实践环节

劳动教育


1

1-6

考查

2


学术报告


1

1-6

考查

专业实践

6-12个月

6

3-4

考查

6


SA203001

模拟电子技术

56

-

-

考试

-

需达到考核要求(60/百分制)

SA203002

电磁场与电磁波

48

-

-

考试

-

注:&表示校企共建课程

六、实践环节

1. 专业实践(6学分)。实践教学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进行,校企导师组联合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确保研究生能够参与工程技术类课题,以有效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实践基地主要业务(主要生产产品)、设计流程、设计开发原理、质量分析与检测、工程和生产管理等。

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在学院组织下开展专业实践汇报,汇报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接受答辩考核,考核不合格不得进行下一步工作。分段实践采取论文调研和工程技术调研两种方式,由指导教师根据学位论文工作情况合理选择。专业实践环节须在学生提交学位论文前完成。

2. 学术报告(1学分)。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至少8次校内外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由学院统筹安排考核,总次数达到8次以上方能取得1学分。

3. 劳动教育(1学分)。开设劳动教育可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研究生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美化、宿舍卫生保洁、专业服务劳动、科研助手等。劳动教育贯穿于1-6学期,3周劳动教育实践,计1学分。劳动教育环节需依托课程及劳动实践,成绩评定与管理由研究生所在学院负责。

七、学位论文与实践成果

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主要指分段实践)相结合,研究和撰写时间不少于1年,期间一般应包含选题调研、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评审与答辩等环节。具体根据《淮阴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规定》《淮阴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相关规定》《淮阴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管理规定》《淮阴工学院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淮阴工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规定》文件执行。

论文选题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符合相应领域的学术规范和科学伦理要求,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较好成效。

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学位论文进度和质量的前提。开题报告字数不少于8000字,查阅不少于40篇与选题相关的专业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总数的1/3,近五年的文献不少于总数的1/3。从开题通过之日到答辩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具体要求详见《淮阴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规定》。

学位论文应强化应用导向,可以以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研究报告等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呈现。论文一般应包括:标题、独创性声明、中英文摘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的讨论,以及参考文献与附录等。具体要求详见《淮阴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格式》。

八、毕业及学位授予

预答辩委员会委员由3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其中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的专家不少于2/3,指定1名正高级专家为组长,负责主持预答辩会,指导教师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另外,指定一名教师或研究生秘书担任答辩秘书,负责预答辩的组织、协调和答辩过程的记录。学位论文通过预答辩并完成修改后,以学院抽检和校外盲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校外盲审比例不低于50%。学位论文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及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须有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1位必须是来自实践第一线的行业企业专家。答辩委员会须由5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1位来自实践第一线的校外行业企业专家,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正高职称专家担任。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未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获得毕业证书。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淮阴工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江苏省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北园11号楼   电话:0517-83591046 邮编:223003